没想到,对方的反应比他预想的还要快一些。
不过,他并不慌张。有系统这个“外挂”在,他至少能提前预警,不至于被人摸到眼皮子底下还毫无察觉。这算是一个小小的“爽点”,在这种步步惊心的环境下,信息优势就是最大的优势。
“低烈度监控……试探吗?”周淮安放下茶杯,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看来,自己需要更加小心谨慎了。商行的日常经营要维持“正常”,不能露出破绽,与独立团的联系也要更加隐蔽。
正思索间,负责商行日常打理的王掌柜敲门走了进来。
“老板,‘老王’那边派人递了信,想请您抽空见个面,说是有新的‘生意’想谈。”王掌柜口中的“老王”,是周淮安和独立团之间约定的联络代号,通常指的是李云龙或者赵刚委派的联络员。
周淮安点了点头:“知道了。回复他们,老时间,老地方。”
与独立团的合作,己经进入了常态化。自从那批粮食解了燃眉之急后,李云龙那边胆子也大了起来,需求也变得多样化。药品、布匹、食盐、煤油,甚至是一些五金零件,都通过“老王”的渠道,源源不断地向周淮安提出。
每一次交易,周淮安都能获得不菲的银元收入,再通过系统兑换成战功积分或是购买新的商品。独立团获得了急需的物资,周淮安获得了发展壮大的资本,双方各取所需,合作日益紧密。
当然,周淮安也时刻注意着平衡。他不会一次性提供过于庞大或者敏感的物资,以免引起日伪方面过度的警觉。他就像一个走钢丝的人,小心翼翼地在满足根据地需求、赚取利润和维持商行“合法”表象之间,寻找着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接下来的几天,周淮安明显感觉到商行周围的气氛有些不一样了。街角似乎多了几个看似闲逛,实则目光不断瞟向商行门口的“路人”;对面茶馆里,也总有那么一两个生面孔的“茶客”,一坐就是大半天。
系统的提示也印证了他的感觉,监视并没有撤销,反而更加隐蔽了。
与此同时,一个自称“石田”的中年商人,开始频繁光顾周氏商行。这个石田穿着体面,举止斯文,操着一口略带口音但还算流利的中国话,每次来都只是购买一些不甚起眼的普通商品,比如茶叶、南货,或者上好的绸缎。
但他总是有意无意地和周淮安或者王掌柜搭话,旁敲侧击地打听商行的货源渠道,周淮安的“背景来历”,以及对时局的看法。
周淮安每次都应付得滴水不漏,脸上挂着商人特有的和气笑容,说着一些场面上的客套话,既不显得过分热情,也不显得刻意疏远。
这天,石田又来了。在买了一小罐上好的龙井茶后,他看似随意地对正在算账的周淮安说道:“周老板,您这商行生意兴隆,货品齐全,真是让人佩服啊。不瞒您说,兄弟我最近也想做点大生意,就是苦于没有门路。”
周淮安抬起头,放下算盘,微笑道:“石田先生客气了。小本经营,混口饭吃罢了。不知石田先生想做什么大生意?”
石田凑近了一些,压低了声音,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周老板,您是有大本事的人。兄弟我这儿……有点路子,能弄到一些外面不好弄到的东西,比如……军用物资。您也知道,这年头,什么生意最赚钱?就是这个!”
他神秘兮兮地笑了笑:“不知道周老板……有没有兴趣,跟兄弟我合作一把?只要咱们联手,保证财源滚滚!”
周淮安脸上的笑容不变,但眼神深处却闪过一丝冰冷的寒意。
来了。试探的饵,终于抛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