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子。,k-a·n¢s`h¨u`l¢a!o\.*c¨o\m~”他亲自带着大家动手,搭建无菌操作台,利用大锅蒸煮进行高温消毒,用棉花和纱布制作多层过滤装置,用木炭和石灰进行环境吸湿和初步空气净化。
一时间,“新药研制所”内热火朝天。周淮安几乎天天泡在里面,既当指挥员,又当技术员,遇到难题就和大家一起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就晚上悄悄求助系统,第二天再“灵光一闪”地提出解决方案。
就在盘尼西林项目艰难攻关的同时,根据地的兵工厂也传来了一声惊雷。
周淮安离开的这段时间,兵工厂厂长老王和技术骨干们可没闲着。他们根据周淮安临走前留下的几张语焉不详、却又带着明显指向性的“构想草图”,以及一批标注着“特殊合金,谨慎使用”的钢材,日夜钻研。那草图画的是一种筒状物,前面一个喇叭口,后面一个握把和简易瞄准装置,旁边还画着一个带着尾翼的“小火箭”。
老王是个老兵工,摆弄了大半辈子枪炮,一看就知道这玩意儿不简单。他想起周淮安神神秘秘地交代:“这东西,打碉堡、打鬼子的铁王八,应该好使。你们先琢磨着,材料我留下了,别怕失败。”
兵工厂的工匠们发挥了最大的聪明才智,敲敲打打,反复试验。失败了多少次,浪费了多少珍贵的钢材,没人记得清。终于,在一个傍晚,伴随着一声与众不同的轰鸣,一枚“小火箭”拖着尾焰,准确地命中了一百米外用土坯垒成的模拟碉堡!
“轰隆!”一声巨响,土坯西溅,坚固的模拟碉堡被炸开一个大窟窿。
“成功了!成功了!”兵工厂内一片欢腾。老王激动得老泪纵横,抚摸着那还带着硝烟余温的发射筒,就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
这,便是根据地自研的第一门【六零无后坐力炮】的雏形。虽然比起后世的制式装备还很粗糙,射程和威力也有限,但它解决了“有无”的问题!它轻便,单兵即可操作,对于缺乏重火力的八路军而言,简首是攻坚利器!
消息传到指挥部,老总亲自带着一众军事干部赶到兵工厂靶场。当亲眼看到一发炮弹将模拟的日军炮楼炸得土崩瓦解,将一块厚钢板(模拟日军薄皮坦克装甲)打出碗口大的洞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好家伙!这玩意儿叫啥名堂?”老总兴奋地拍着老王的肩膀。
老王咧嘴一笑:“周政委没给起名,我们就管它叫‘轰山炮’,因为它能把山头都给轰平了!”
“好一个轰山炮!”老总赞道,“有了这东西,以后咱们打县城、拔据点,就有了专门对付鬼子乌龟壳的家伙什儿了!” (微爽点:获得反装甲利器)
战士们更是奔走相告,对这种“单兵大炮”充满了好奇和渴望。根据地终于有了自己的“掌中雷”,对付日军的碉堡和“豆丁坦克”,再也不用靠集束手榴弹和血肉之躯去硬拼了。
与此同时,后方医院在周淮安带回的新知识和几名技术人才的指导下,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石磊的女朋友,那位在延安就小有名气的年轻外科医生林晚,很快在根据地医院展现了她高超的技术。她不仅带来了更先进的清创缝合理念,还指导本地医生改进了手术流程,规范了消毒措施。几例以往被认为必死无疑的重伤员,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奇迹般地活了下来。野战医院的伤员死亡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真正成为了根据地战士的“生命守护神”。
时间一天天过去,盘尼西林攻关小组也迎来了最关键的时刻。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培养基换了一批又一批,菌种筛选了一轮又一轮,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石磊突然发出一声惊喜的呼喊。
“周政委!廖凡!你们快来看!这批培养皿里……好像……好像长出来了!”
众人呼啦一下围了过去。只见在一个经过特殊处理的培养皿中,一些淡黄色、绒毛状的菌落清晰可见。在简易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与资料中描述的青霉菌高度吻合!
“初步判断……是青霉菌!”周淮安的声音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进行提纯、动物实验、临床试验,路还很长。但这个“从0到1”,意义非凡!
经过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紧张工作,利用周淮安提供的“高精度过滤材料样本”和反复摸索出的土法提纯工艺——主要是利用活性炭吸附和不同溶剂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初步分离——他们终于从那些宝贵的菌液中,分离提纯出了微乎其微,但肉眼可见的淡黄色粉末。
经过初步的动物实验,给几只感染了恶性病毒的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