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传遍了整个根据地。战士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这意味着他们以后在战场上,可以打得更痛快,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每一颗子弹都得省着用。
技术小组总结经验,改进工艺,子弹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步提升。几天后,第一批五百发合格的“根据地造”7.92mm步枪弹正式下线。周淮安当即命令将这批子弹优先配发给一线战斗部队。
系统提示任务完成,奖励的200公斤优质铜材和优化后的无烟火药配方也及时“送达”,解了燃眉之急。
“周先生,您看这子弹,锃亮!以后打鬼子,咱就用自家造的枪子儿,让他们尝尝厉害!”瘦猴抚摸着一排黄澄澄的子弹,脸上乐开了花。
战士们拿到自己根据地生产的子弹,那种自豪感和归属感是前所未有的。部队的士气空前高涨,敢打敢拼的底气更足了。根据地的“造血”能力,第一次在军事领域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而这“造血”能力的显现,并不仅仅局限于军事。
就在子弹厂捷报频传的同时,根据地的农业也迎来了大丰收。得益于系统提供的优良稻种、玉米种和土豆种,加上赵小乙他们推广的科学种植方法和简易农具,根据地各村寨的粮食产量比往年翻了好几番。金黄的稻谷堆满了谷仓,饱满的玉米棒子挂满了屋檐,地窖里也储藏了足够的土豆和红薯。军民的吃饭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这是农业领域的“造血”成功。
被服厂生产的棉衣棉裤,让战士和百姓们温暖过冬;手工作坊生产的锄头、镰刀、纺车,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识字班和夜校的琅琅读书声,在各个村寨响起;简易的医疗站,也开始为伤病员提供基本的救治……
整个根据地,就像一台马力全开的机器,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平阳城,小野寺信的办公室里,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
“八嘎!这怎么可能!”小野寺信看着最新的情报,几乎要将手中的茶杯捏碎。情报显示,周淮安的根据地非但没有在他严密的封锁和数次“扫荡”下崩溃,反而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愈发壮大。甚至有零星情报指出,他们可能己经开始自行生产弹药!
“他们从哪里搞到的铜?从哪里搞到的火药?难道周淮安真的会撒豆成兵,点石成金吗?”小野寺信对着手下咆哮。他的情报人员一个个噤若寒蝉,根本无法解释这种超出常理的现象。
根据地仿佛成了一个信息黑洞,他们派出的探子十有八九石沉大海,偶尔传回来的消息,也越来越让他们感到心惊肉跳。他们对根据地内部的真实情况,了解得越来越少。
“课长阁下,我们派去侦察鹰愁涧的飞机,数次都因为天气原因或‘机械故障’无功而返。地面渗透小组也损失惨重,周淮安在外围设置了大量明哨暗卡,还有一些非常诡异的陷阱……”一名情报官硬着头皮报告。
小野寺信阴沉着脸,他意识到,常规的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对于这个越来越神秘的根据地,似乎己经难以奏效。周淮安和他领导下的这片区域,仿佛有一种特殊的“再生”能力。
“必须改变策略!”小野寺信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眼中闪烁着阴鸷的光芒,“既然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我不信他的根据地真是铁板一块,水泼不进!”
他开始仔细研究周淮安的背景资料,以及所有能搜集到的关于根据地内部运作方式的情报,试图从中找出破绽。一个更具针对性,也更加阴险的计划,正在他心中酝酿。他要找到周淮安的“阿喀琉斯之踵”,从内部瓦解这个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