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年代逆袭:瘫痪老爹重生了 > 第108章 人民会堂

第108章 人民会堂

。"

分管农业的副省长突然打断:"等等,杨代表,你说一个阑尾炎就要八百多?这不赶上省城医院的费用还超出不少....."

"千真万确。"杨进京从包里掏出一沓单据,"这是我们村去年二十户的医疗单,我都带来了。"

副省长接过单据,脸色渐渐凝重:"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

散会后,杨进京被一群记者围住了。有问他"三本账"工作法的,有打听城关镇经验的,还有个年轻记者好奇地问:"杨代表,您为什么总是随身带着这个搪瓷缸?"

杨进京举起那个掉了漆的缸子:"这是我当兵时的纪念品,用了二十多年了。老百姓的血汗钱,就得像这缸子一样,省着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天,《中原日报》头版刊登了杨进京的照片:他站在会堂台阶上,手里拿着那个搪瓷缸,标题是《一位农民代表的"缸子"情怀》。

会议进行到第三天,发生了一个意外。

在审议财政预算时,杨进京发现"农村卫生投入"一项增长缓慢。他举手要求发言,却被告知时间有限。

"我就说一句,"杨进京直接站了起来,"农民看病难不解决,乡村振兴就是空话!"

会场一片哗然。主持人正要制止,郑为民书记突然开口:"让杨代表说完。"

杨进京从兜里掏出一张照片:"这是我们村刘奶奶,去年冬天咳嗽没钱治,硬扛成了肺炎。现在她每月药费要花六十元,相当于三亩地的一年收入。"

照片在代表们手中传递,会场渐渐安静下来。

"我提议,"杨进京的声音有些哽咽,"能不能从省直机关办公经费里挤出一点,先解决特困群众的医疗问题?"

当天下午的临时会议上,财政厅提出了"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专项资金"的调整方案。散会时,郑为民特意走到杨进京身边:"老杨,你这一嗓子,值三千万啊!"

会议最后一天,杨进京和王德山相约去逛代表驻地附近的农贸市场。在一个卖种子的摊位前,杨进京蹲下来仔细查看麦种。

"同志,这是啥品种?"

"豫麦18号,新品种!"摊主热情介绍。

杨进京抓了一把在手里捻了捻:"亩产能有多少?"

"五百斤没问题!"

"我们村的地,种这个怕是......"杨进京摇摇头,正要放下,突然被一个声音叫住。

"杨代表!"

回头一看,竟是分组讨论时坐在他旁边的农科院赵教授。

"老赵?你也来逛市场?"

赵教授笑着解释:"我是来调研的。"他接过杨进京手里的麦种看了看,"这品种不适合沙质土壤,你们村是什么土质?"

三人越聊越投机,最后赵教授一拍大腿:"这样,会后我去你们村实地看看,给你推荐几个适合的品种!"

回程的大巴上,代表们都在交换联系方式。杨进京的小本子上记满了电话号码:有农业专家,有医疗系统的代表,还有答应去城关镇考察投资的企业家。

"老杨,"王德山凑过来,"你这趟可没白来啊!"

杨进京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轻声说:"老百姓的事,能办一件是一件。"

回到东八里庄那天,全村人都聚集在村委会门口。杨进京从包里掏出一面小红旗:"这是省人大会发的纪念品,我把它挂在咱们村委。"

在热烈的掌声中,杨进京站上凳子,亲手将红旗钉在了村委会门楣上。

阳光照在那面鲜艳的旗帜上,也照在他满是皱纹却神采奕奕的脸上。

"乡亲们,"他转身宣布,"省里已经答应,下个月派医疗队来咱们县义诊!"

欢呼声惊飞了树上的麻雀。杨进京摸出那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还有好多好消息,我一条一条说给大家听......"

夕阳西下,杨进京走在回家的田埂上。怀里的小本子沉甸甸的,里面记满了要落实的事。他知道,人大代表不是开完会就完了,真正的履职才刚刚开始。

远处,城关镇工业区的灯火次第亮起,像一串璀璨的明珠,照亮了这个正在发生巨变的乡村。

喜欢年代逆袭:瘫痪老爹重生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