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导入,开始疯狂地进行推演和实验。他尝试了各种可能的替代方案,模拟在极端简陋条件下的操作流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精神高度集中。
经过了不知多少次失败的模拟,一个大胆而简陋的方案逐渐在他脑海中成型。
首先是无菌环境。完全无菌不可能,但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杂菌污染。他想到了行军锅,用大锅长时间蒸煮,可以对器皿和部分培养基原料进行初步消毒。
然后是培养基。青霉素的生长需要营养。技术资料中提到了一些理想的培养基成分,但眼下根本不可能找到。陆沉想到了队伍中携带的少量粮食,比如玉米粉、磨碎的青稞麸皮,这些富含碳水化合物和一些蛋白质,或许可以作为替代。他甚至考虑过用煮过的土豆汁。
最关键的是菌种的接种和培养。那块珍贵的菌种样本,必须小心翼翼地扩大培养。温度控制是个大难题,雪山上天寒地冻。他想到,可以将培养容器用棉衣包裹,放在靠近火堆但又不会过热的地方,或者干脆利用战士们的体温进行孵育,但这需要极高的责任心和技巧。
至于后续的提取和过滤,更是难上加难。没有离心机,没有精密的过滤器。陆沉设想用细密的纱布、处理过的兽皮,甚至多层细竹管捆扎在一起来制作简易的过滤装置,进行初步的菌液分离。注射装置,更是天方夜谭。他只能寄希望于找到一些中空的细竹管,经过打磨和消毒,再用处理过的薄兽皮制作简易的针筒密封部件。
这个方案,在真正的医学专家看来,简首是天方夜谭,粗陋到可笑。但陆沉知道,这是他目前唯一能想到的办法。
他立刻找到了卫生部的负责人钱信忠。钱信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红军,此刻正为伤员的病情焦头烂额。当陆沉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并展示了那块“神奇的霉菌”时,钱信忠的表情从最初的难以置信,到疑惑,再到眼中燃起一丝微弱的希望。
“陆顾问,你……你说的是真的?这东西,真能救命?”钱信忠的声音有些沙哑。
“钱部长,理论上是可行的。这是一种特殊的霉菌,它能产生一种杀死其他病菌的物质。我知道这听起来很玄乎,条件也极其简陋,但我们必须试一试!”陆沉语气坚定。
时间不等人。在征得随军领导的同意后,一个小小的“青霉素研制小组”迅速成立了。除了陆沉和几位卫生部的同志,还有几位心思细密、干活利索的女红军战士也主动加入了进来,她们负责清洗器皿、处理培养基原料等细致工作。
队伍在雪山中找到一个稍微避风的山坳,勉强搭建起一个简陋的帐篷作为“实验室”。一口行军大锅被架了起来,日夜不停地烧着开水,进行蒸汽消毒。战士们将自己仅有的一些玉米粉、麸皮贡献出来,按照陆沉的指导,小心翼翼地调配着培养基。
陆沉几乎是不眠不休,他亲自指导每一个步骤,从培养基的灭菌,到菌种的接种,再到培养温度的控制。他将那块珍贵的菌种样本,小心地刮取下一点点,接种到几份用土陶罐装着的培养基中。为了保温,这些陶罐被战士们用自己的棉衣层层包裹,轮流揣在怀里,用体温进行孵育。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奇迹的发生。每一天,陆沉都会仔细观察那些陶罐里的变化。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奇异的霉味。
几天过去了,就在大家几乎要绝望的时候,其中一个陶罐的培养基表面,终于出现了一层淡淡的、毛茸茸的青绿色霉菌!
“长出来了!长出来了!”一名负责看护的女战士惊喜地叫道。
陆沉凑过去,仔细辨认着。没错,这就是青霉菌!虽然颜色和形态与他在虚拟实验室中看到的标准菌株有些差异,但基本特征是吻合的。
“成功了第一步!”陆沉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但脸上却不敢有丝毫松懈。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接下来是更为关键的提取。他们将长满霉菌的培养液,用煮沸消毒过的纱布进行初步过滤,去除菌丝体。得到的淡黄色液体,便是含有青霉素的粗提液。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杂菌污染的风险非常高。
又经过了数日不眠不休的努力,在近乎原始的条件下,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第一批大约只有几十毫升的、颜色有些浑浊的淡黄色青霉素培养液,终于被成功提取出来!
虽然纯度极低,杂质很多,甚至可能还带有一些毒副作用,但在当时当地,这无疑己经是惊天动地的奇迹!
帐篷里,所有参与的人都累得几乎虚脱,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