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员们都有些咋舌。竹筒做火箭发射器?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
“陆顾问,这竹筒能承受住火药的推力吗?别到时候火箭没飞出去,先把咱们自己人给炸了。”王技师有些担忧。
陆沉解释道:“所以我们需要挑选最坚韧的老竹,并且在内部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固处理。火箭弹本身也不会做得太大,装药量会严格控制。它的主要作用是威慑和扰乱,精度和射程可以适当牺牲。想象一下,当敌人骑兵冲锋时,突然有十几枚带着尖啸和火光的‘土火箭’砸在他们中间,就算没炸到几个人,那场面也足够让他们人仰马翻了。”
众人听着陆沉的描述,渐渐觉得这似乎也并非不可行。红军兵工厂的特点就是因陋就简,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就在此时,帐篷帘子一挑,李主任端着一个豁了口的搪瓷缸子走了进来,里面是刚烧开的热水。自从泸定桥一役,亲眼见证了陆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后,李主任对这位年轻的军事顾问早己刮目相看,态度也从最初的审慎变成了如今的全力支持。
“陆顾问,钱部长,大家辛苦了,喝口热水暖暖身子。.5?d/s,c*w¢.?c?o′m?”李主任将水分给众人,目光落在图纸上,“又在琢磨什么新宝贝呢?”
钱信忠兴奋地把陆沉的两个构想跟李主任一说。李主任听完,也是眼神发亮:“绊马索地雷,好!集束火箭,有想法!陆顾问,需要什么材料,你尽管开口!我马上去组织人手搜集。竹子、铁丝、能找到的铁管子,咱们就算把草地翻个底朝天,也给你弄来!”
李主任如今是陆沉坚定的“后勤保障部长”,对于陆沉提出的任何有助于提升战斗力的想法,都给予最大的支持。他深知,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任何一点技术上的突破,都可能意味着更多战士的生命得以保全。
“那就多谢李主任了。”陆沉笑道,“绊马索地雷需要的铁丝、细绳,还有制作拉火管的材料要优先保障。集束火箭的竹筒,则需要口径尽量一致、壁厚的老竹。”
“没问题!天一亮我就带人去办!”李主任拍着胸脯保证。
夜己三更,帐篷内的讨论依旧热烈。窗外,寒风呼啸,草浪翻滚,仿佛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负责外围警戒的哨兵隐约听到了远方传来微弱的马蹄声,虽然很快消失在风中,却让所有人的心弦都绷紧了几分。
马家军的侦察骑兵,像幽灵一样在草地边缘游弋,他们距离红军主力越来越近了。陆沉和他的“草地兵工厂”,必须与时间赛跑。这些凝聚了集体智慧的“土制”反骑兵武器,能否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没有人知道答案,但希望的火种,己在每个人心中点燃。论到深夜。陆沉深吸一口气,说道:“大家先别慌,咱们一个一个来想办法。对于零件问题,我觉得可以尝试自己制造。虽然工艺要求高,但咱们可以试试。”
老王却有些担忧:“自己制造的话,材料从哪来?而且咱们现有的工具,要加工出高精度的零件,难度太大了。就算做出来,也不知道能不能用,万一装上去把机床搞坏了,那就更麻烦了。”
对于动力系统,小张提出:“要不咱们改良一下动力系统,简化一些复杂的结构,降低对稳定性的要求?这样也许能勉强让机床动起来。”
老李却摇摇头:“这可不是个好办法,简化结构可能会让机床的加工精度下降,做出来的武器质量不过关,上了战场那可是要出大问题的。”
讨论来讨论去,虽然提出了几个初步方案,但每个方案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时间在焦虑的氛围中悄然流逝,油灯的火苗跳动得越发微弱,仿佛也在为众人的困境而叹息。众人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焦虑,可谁也不愿意放弃。
陆沉看着战友们,坚定地说:“兄弟们,咱们走到这一步不容易,不能被这些难题吓倒。虽然方案都有风险,但咱们只要小心谨慎,一步步来,总会找到解决办法的。今晚大家先休息,养足精神,明天咱们再接着想办法。”
众人缓缓起身,拖着沉重的步伐离开工作间。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在寂静的苗寨中显得格外落寞。
回到住处,陆沉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他望着天花板,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机床的各种问题和大家提出的方案。他深知,这些难题就像一道道坚固的城墙,横亘在他们与抗日胜利之间。但他也明白,自己不能退缩,必须带领大家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陆沉脸上,他早早地起了床,再次来到工作间。看着那一堆图纸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