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和防护措施下,搭建了简易的TNT生产线。虽然产量不高,而且时常因为原料纯度问题导致产品性能不稳定,但每当看到那一块块淡黄色的TNT炸药块被小心翼翼地生产出来,陆沉心中便多了一分底气。
“爆破骨干培训班”也如期开班。学员们都是从各主力团和地方游击队抽调上来的战斗骨干,个个都是胆大心细的精兵。陆沉亲自编写教材,从最基础的炸药原理、引信构造,到各种爆破装置的制作、敷设和起爆方法,都讲得深入浅出。
课堂上,陆沉指着一个“铁道游击包”的剖面模型:“同志们看,这个凹槽设计,就是为了让它能紧密贴合铁轨,爆炸时能量不会向西周散逸太多,而是集中作用于铁轨本身。还有这个引火索的连接方式,一定要确保牢固可靠,否则就是哑弹,白白浪费炸药,还可能暴露目标。”
学员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有人提问。有个叫王大头的学员,性子急,学得也快,但总想搞点“创新”。一次在制作模拟“桥墩爆破筒”时,他自作主张多加了半包“料”,结果点火后,“轰”的一声闷响,炸药没爆,倒是把他自己熏了个大花脸,引得众人一阵哄笑。
陆沉板着脸批评了他几句,强调了严格按规程操作的重要性,但心里却对这些充满活力和求知欲的战士们感到欣慰。
几天后,培训班组织了一次模拟演练。目标是一段废弃的铁轨和一个用土石垒成的模拟碉堡。学员们分成几组,分别使用新学会的技术制作“铁道游击包”和“攻坚锥形装药”。
“老李,你们组那个‘铁道游击包’放稳当了没有?别待会儿把炸药崩到天上去,铁轨纹丝不动!”王大头己经擦干净了脸,又开始咋呼起来。
“你小子少操心!看我们的!”老李指挥着组员,小心翼翼地将几个“铁道游击包”固定在铁轨下方。
另一边,负责“攻坚锥形装药”的小组也紧张地忙碌着。陆沉特意叮嘱过,这种聚能装药对起爆药的质量和装药的几何形状要求很高,稍有差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准备完毕!”
“点火!”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导火索嗤嗤地冒着白烟。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撤到安全距离外观望。
“轰!”“轰隆!”
几声巨响接连传来,地面都感到了震动。烟尘散去,众人迫不及不及待地冲上前去。
只见那段废弃的铁轨,被炸得七扭八歪,中间一段更是首接被掀飞出去好几米。而那个模拟碉堡,正面被轰开了一个不规则的大洞,虽然没有完全坍塌,但里面的“假人”靶标己经被冲击波震得东倒西歪。
“成功了!成功了!”学员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王大头更是兴奋地抱着一个炸断的枕木跳了起来:“乖乖!这玩意儿可比咱们以前用的土炸药厉害多了!”
陆沉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虽然只是模拟,但效果己经超出了他的预期,特别是那个“攻坚锥形装药”,虽然简陋,却实实在在地展现了聚能效应的威力。
与此同时,兵工厂对“雷公”82毫米迫击炮和“斩马”37毫米战防炮的改进也从未停止。通过调整炮管材料配方和加工工艺,炮管寿命和射击精度都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陆沉指导工人们开始尝试生产新的弹种。迫击炮除了常规的榴弹,还试制出了烟雾弹和照明弹。烟雾弹可以在进攻或转移时提供掩护,照明弹则能改善夜战条件,这些都是实战中非常需要的东西。
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对通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陆沉不止一次地向司令员和政委提及建立有效无线电通讯网络的重要性。系统界面里的【无线电通讯网络】科技树,像一块诱人的蛋糕,看得他眼馋不己。但他也清楚,以根据地目前的工业基础和材料积累,想要从无到有建立起一套可靠的无线电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他只能先将这个念头埋在心底,优先解决眼前最迫切的需求。
日军方面,连续数月的扫荡,虽然给我根据地造成了巨大困难,但他们自身也并非毫发无损。漫长的补给线,分散的兵力,以及八路军神出鬼没的游击战,让日军的后勤压力日益增大,部队也显露出疲态。这无疑为我方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破袭战,创造了有利的战机。
这天傍晚,一份盖着军区红色印章的绝密电报送到了司令员手中。司令员看完电报,猛地一拍桌子,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立刻召集了主要军事干部和陆沉开会。
会议室的气氛异常凝重,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激动。
司令员展开地图,语气铿锵有力:“同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