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但有了方向,工业化只是时间问题。
炮兵校射无人机?陆沉看着脑海中浮现出的那张略显科幻的图纸,有些哭笑不得。这玩意儿在这个时代,简首就是天顶星科技。别说造出来,光是上面的某些材料和电子元件,就足以让他望而却步。不过,系统也标注了“V0.1概念图纸”,明确是“远期目标”,倒也不算画饼。至少,它提供了一个未来发展的思路。
工业体系升级点x5,这个奖励非常实在。根据地目前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这5个升级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强化某些关键环节,比如钢铁冶炼、机械加工精度,甚至是基础化工的某些方面。
最后是特殊人才召唤卡:化学工程师(中级)。这简首是瞌睡送枕头!目前兵工厂最缺的就是专业的化工人才。硫磺、硝石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更高级的炸药研发也需要化工专家的支持。一个中级化学工程师,足以在现有条件下,极大改善兵工厂的化工生产面貌。
陆沉仔细研究着RDX的配方,越看越是心惊。这种炸药的合成步骤和条件,比TNT要复杂得多,对原料纯度、反应温度、酸浓度等都有极高的要求。以根据地目前的化工水平,想要量产,难度极大。但陆沉并没有气馁,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先从实验室合成开始,积累经验,逐步攻克难关。
百团大战的胜利,让陆沉和他的兵工厂在根据地乃至全国的抗日力量中声名鹊起。中央和军区首长发来嘉奖电,称赞兵工厂是“克敌制胜的坚强后盾”,“陆沉同志居功至伟”。“陆神工”的名号,不仅在八路军内部流传,甚至连一些偏远地区的国民党友军,也对这个能造出各种“神兵利器”的红色兵工厂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自然,这也让他成了日寇的眼中钉、肉中刺。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的情报部门,己经将“陆沉”和“陕北兵工厂”列为了头号清除目标。
大战的锤炼,也让兵工厂内部的技术骨干们迅速成长。小乙在炸药配比和引信设计上,己经能独当一面,甚至还能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改进意见。老齐则在机械加工和设备维护方面,成了不可或缺的顶梁柱,他带领的钳工班,能用最简陋的工具,修复和仿制出各种复杂的零部件。老铁叔更是凭借着几十年的经验,在铸造和锻压工艺上不断创新,解决了许多材料成型的难题。兵工厂的人才梯队,在战火的洗礼下,正初步形成。
然而,辉煌的胜利背后,危机也悄然潜伏。百团大战虽然取得了巨大战果,但也消耗了根据地好不容易积攒下的大部分物资。粮食、布匹、药品,以及兵工厂急需的钢铁、铜材、化工原料,都出现了严重短缺。尤其是硫磺和硝石,库存己经告急。后勤部长几乎天天来找陆沉“哭穷”,那张布满愁云的脸,让陆沉也感到压力山大。
更严峻的是,日军的报复己经可以预见。根据地领导层敏锐地察觉到,一场更为残酷、更为疯狂的“治安强化运动”即将到来。敌人绝不会甘心失败,他们会用更猛烈的炮火、更血腥的屠杀,来摧毁根据地的抗战意志。
陆沉开始进行新的思考。面对日军可能发动的“三光政策”和更为严密的“囚笼政策”,根据地需要更适合游击战、地道战的特种武器。比如,威力更大、更便携的爆破装置;后坐力更小、更适合在狭窄空间使用的自动武器;甚至是一些能够迟滞敌人、掩护己方转移的非致命性武器。同时,兵工厂自身的安全和持续生产能力,也必须得到保障。分散生产、隐蔽建设、加强防护,这些都提上了议事日程。
夜色渐深,庆祝的余温尚未完全散去,新的挑战己经悄然逼近。陆沉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他打开抽屉,拿出那张“化学工程师召唤卡”,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与此同时,在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作战室内的空气凝重得几乎要滴出水来。多田骏看着地图上那些被八路军破坏得千疮百孔的交通线,脸色铁青。“八嘎!”他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嗡嗡作响,“必须查清楚!他们的武器弹药,尤其是那些威力巨大的炸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要那个‘陆沉’的人头,我要把他们的兵工厂,从地球上彻底抹掉!”
一场针对陕北根据地核心区域,特别是针对兵工厂和陆沉本人的“斩首行动”和“清剿作战”,己经在多田骏的咆哮声中,秘密策划起来。日军的情报机构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饿狼,开始疯狂搜集关于兵工厂的一切蛛丝马迹。天空中的侦察机,也开始更加频繁地在根据地上空盘旋。
一场血雨腥风,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