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快眼看书 > [红楼+清穿]想听我心声么 > 第165小章

第165小章

他出生在余姚,入籍在杭州,补得是杭州府的学生员,然后十九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北上游学,结果他父亲不幸亡故,只能卖文为生。~x?h·u/l_i-a\n,.+c/o′m_

在精彩一共卖了五年的春联之后,高士奇终于转了运,因缘际会入了太学,这才第一次遇到康师傅。

这个时候,已经是康熙八年了。

高士奇的年纪刚好比康师傅大了九岁,所以,两个人相遇的这一年,康师傅十五周岁,他二十四周岁。

那个时候两个人都很年轻,特别是康师傅,正是青少年最容易对年长的、有才华的同性大哥哥充满崇拜之情的时候。

反正康师傅当时一看这个高士奇的理学文章就非常喜欢,喜欢到了当场拜师的程度、甚至亲自赐给了他会试的资格——不是,这都可以的吗?

这让那些从童生、秀才、举人一路拼杀的其他读书人情何以堪?

您就凭着入了太学写了篇文章被万岁爷赏识了就可以这样?

乡试就不用考了,直接会试了?

这还不算,因为高士奇考了两次会试都是第一,就被记名了翰林院供奉,从此就直接开始了为官之路了。?墈+书·屋/ `哽-薪?蕞¢筷?

别的人咱们不说,反正那些老老实实地考科举的读书人们看了高大人的这个晋升之路,肯定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大冤种了。

从此之后,这位高大人就开始了漫长的、陪康师傅读书的岁月。

因为陪得太好了,康师傅对他非常满意,两年后就让他进了国子监,六年后又封了他做詹事府录事,又过了两年,就被授了中书舍人——这听起来有点儿像是薛家老祖宗的路子呢……

不过当然,这位高大人比薛家的老祖宗还是差了点儿火候,因为这一份儿富贵和恩宠,并没有传到下一代,在高大人这一辈儿就消耗殆尽了。?狐/恋¢闻\血_ !追+蕞`新·章!节~

主要还是因为这位高大人,脾气有些过于任性,没事儿就要跟康师傅“直谏”,多少有些恃宠而骄了。

是人都有脾气,康师傅原本就是一国之主,这脾气当然也不会太好。于是争吵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所以,在成为翰林院院士之后很长的时间高士奇都没有再晋升,后来虽然升了礼部侍郎,但是一辈子也就止步于此了。

这在不是两榜进士出身的官员里,算是天花板一样的存在了。

但是康师傅也明确表示到此为止了,也就是子孙后代都不要再想了。甚至就在康熙二十八年,御史郭琇才弹劾过“欺君灭法”“结党营私”等几宗罪,让康师傅被迫下达了罢免高士奇的旨意。

就算再爱,也不能不管天下人的悠悠之口,该收着点儿的地方还是得收着点儿——不然你让人家正儿八经两榜进士出身的官员们怎么想呢?

果然后世对高士奇和康师傅的这段儿奇妙的师徒情谊多有诟病,不过这都是高士奇身后的事儿了,在他生前,康师傅对他还是极好的,而因为这个,高士奇混得也是十分风生水起。

康熙十七年,康师傅设立南书房,第一个下旨让入南书房伺候的人,就是高士奇,跟他一起入值的人是张英,可见康师傅对高士奇有多信任宠爱了。

而为了能让这位高大人能够中进士,更加名正言顺地在南书房伺候,康师傅甚至还在一年后的康熙十八年专为他设置了一次博学宏词科。

这博学宏词科,简称词科,最开始是唐朝搞出来的,主要是想选些写作好的写手,来给皇帝写材料的。

简单来说,就是想找写材料的实用性人才,所以考试的内容主要就是诗赋论史等,而不是平时科举考试那种经义、策论。

更好的是,这个考试并不限制参考人必须要秀才举人的资格,也不论参考人在当官还是没在当官,只要有督抚推荐,都可以到京城来考试。考试通过之后便可以当官,堪称一条入仕的捷径。

难为康师傅博古通今、绞尽脑汁给高士奇量身定做了这么一个科,那他肯定是包中的了。

果然,高士奇在这一次的博学宏词科高中,之后就开始各种伴驾南巡、东巡,陪着康师傅走遍了祖国的大好山河。

陪游、陪玩、陪做诗词歌赋,简直是陪到了极致。

最得宠的时候,康师傅甚至都要御笔亲题了“竹窗”的字号给他,真是风光一时无两。

当然,好得太过了,也会有嫌隙,御史郭琇弹劾那事儿一出,高士奇主动提了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