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加工组组长——老齐。
与火炮研制同步的,还有穿甲弹的研发。陆沉解释道:“战防炮要打穿坦克装甲,靠的是高速飞行的硬质弹丸。我们目前不可能制造出像钨合金那样的高级穿甲弹芯,但可以先尝试用高碳钢,通过精密的热处理工艺,使其达到足够的硬度和韧性。弹丸的外形,特别是风帽的设计,对于保持飞行稳定和提高侵彻效率也至关重要。”他己经在系统图纸库中找到了几款早期37毫米穿甲弹的设计图,准备据此进行简化和仿制。
会议开到深夜才结束。虽然困难重重,但明确了方向,大家心中也多了一份底气。
接下来的日子,兵工厂再次进入了高速运转状态。“雷公一号”迫击炮的生产线初步建立起来,开始进行小批量的生产。虽然引信的产量依旧不高,但优先装备给主力团的炮兵连还是勉强够用的。陆沉还亲自编写了简易的迫击炮操作和射击教材,组织炮兵骨干进行强化培训。靶场上,时不时传来“雷公”的怒吼。
与此同时,战防炮的预研工作也全面铺开。老铁叔的炼钢炉旁,火光更加炽烈,他和徒弟们开始尝试在钢水中加入少量磨成粉末的钒铁矿石——这是情报员冒死从敌人控制的矿区边缘搞到的一点样品。
机加工车间里,小乙在陆沉的重点培养和自己的刻苦钻研下,炮塔车床的操作技术日益精进。他接下了炮闩主体零件的试制任务。这是一个形状复杂、精度要求极高的部件。小乙几乎吃住都在车床旁,对着图纸反复琢磨,一次次小心翼翼地进刀、切削。
终于,在一个傍晚,满身油污的小乙,手里捧着一个刚刚加工完成的金属部件,兴奋地冲进了陆沉的办公室:“陆工!陆工!您看!这个炮闩的壳体,我…我好像弄出来了!”
陆沉接过那个还带着切削液气味的炮闩壳体毛坯,虽然表面还有些粗糙,许多孔位和导轨还需要后续的精加工,但其基本形状和关键尺寸,己经初步达到了图纸要求!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好小子!干得漂亮!”陆沉用力拍了拍小乙的肩膀,心中的一块石头稍稍落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炮闩这个拦路虎,总算是啃下了一块硬骨头。
就在根据地军民同心协力,向着更高技术目标迈进的时候,一份来自“友人”的秘密情报,通过一条特殊的渠道,送到了分区司令员的手中。情报内容很简单,只有寥寥数语,大意是:苏联方面似乎对陕北根据地在极其困难条件下展现出的“土法军工”潜力产生了一些兴趣,不排除未来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某些“技术交流”的可能。
这则没头没尾的消息,让司令员和陆沉都陷入了沉思。苏联?技术交流?这背后又意味着什么?是机遇,还是更复杂的局面?
然而,眼下最紧迫的,还是战防炮的研制。炮管材料和炮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战防炮的炮架,特别是那套复杂精密的制退复进机,才是真正横亘在他们面前,几乎难以逾越的鸿沟。制退复进机,这个集弹簧、液压、精密活塞和阀门于一体的装置,其设计和制造难度,对于连合格弹簧钢都难以稳定生产的黑石沟兵工厂来说,简首是天方夜谭。
陆沉望着窗外深沉的夜色,心中清楚,一场更艰巨的硬仗,才刚刚开始。